难忘母校——江西冶金学院
作者:廖太全,男,1941年11月26日生,江西宁都人。1958年8月考入当时的江西冶金学院中专部采矿专业,1961年8月毕业。先后在吉安浒坑钨矿、宁都县东山坝公社、宁都县公安局、检察院工作,2001年在县检察院正科级退休。

我是1958年宁都中学初中毕业,考入江西冶金学院读中专班,冶金学院的前身是一所工矿技术工人进修培训的学校,在1958年新成立就取名“江西冶金学院”,我是属于第一届学生。当时学院设有本科班和中专班,我读中专班。
开学初期,为了响应祖国的号召进行战备,学校组织全院师生在冶金学院南边的“桐树岭”挖战壕。后来接着大炼钢铁,直到两个月后才正式上课。
学院设有采矿、机电、地质、选矿、冶炼、压力加工等专业,我学习采矿专业。课程有凿岩、爆破、测量、工程力学、矿山机电等专业课程,还有语文、数学、政治、体育等基础课。同学们都很有学习兴趣,自己找书自学、做作业,不懂的,老师给予热心辅导。

(廖太全在接受记者采访,回忆在校点点滴滴)
班上的同学除了和我一样从中学考试录取的,还有一些矿山青年工人、退伍军人,他们入校时的年纪已经有30岁左右,大家都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学习都很认真,晚上常常在教室里学习做作业。和这些同学毕业后就没有再聚过,已经过去60年啦,他们的名字都记不起了。
学校生活上,一开始是大锅饭,八人一桌,每餐有荤素菜供应,对于我来说,生活上是一个大改观,因为我当时父母双亡,是个孤儿,在学院三年,都是以学校为家,当然也是没有路费,所以在校学习期间一直没有回过家,当时家乡的亲戚都误以为我不在人世了。1960年起,国家粮食紧张,食堂改为吃钵子饭,但生活还是过得很平稳,国家对我们学生还是尽量保障的,由于我是孤儿,学校免费给了我衣服和被席。平时没有零用钱,我和几个生活困难的同学每个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都会去市里找事干,比如做临时搬运工,当时建赣州桥,我们就去搬运砂石,靠自己的劳动攒取一点零用钱购买生活日常品,当时同学们都很简朴,关系很好,互帮互助,坚持艰苦奋斗,认真读书。

(读书时期的表彰徽章、证书)
学习期间,为了增强我们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还在1960年,先后安排我们去分宜铁矿、盘古山钨矿参加实践学习,每天和矿山的工人们一起打风钻、爆破、运矿石等实践操作,学以致用,提高了实践能力。

(限于经济条件和交通不便,他和同学们毕业后失去了联系,时不时拿出照片怀念往昔)
现在回忆起在冶金学院读书三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经历,从此过上了美满、幸福、愉快的生活,老师和同学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毕业分开时,恋恋不舍、流着泪水离开了母校。世事沧桑,一分手就是60年没再见面,这次欣闻母校举行60周年校庆,不由自主地拿出当年在校的同学合影照片,虽然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但是感情依然深深地存在。母校的情景实在难忘,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我从内心里高呼万分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冶金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祝福同学和新老校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